HpElectronPic700x180P

User Rating: 0 / 5

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

      溃疡病的治疗是一个过程,需要坚持服药和复查。但门诊常有患者觉得麻烦,认为只要吃药不痛了就行了,以后出现不舒服的时候再说吧;也有些患者工作比较忙,在首次服药症状缓解后就把复诊的要求丢在一边了;也有部分患者觉得溃疡不像癌症或心脏病,不就是“胃痛”嘛,不会出现严重后果。事实上,对于及时服药按时复诊的患者来说,溃疡病是可以治愈的疾病,确实不会出现严重后果;而对那些由于不重视或没有规律治疗导致溃疡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患者来说,“小”溃疡是可能出“大”问题的。我们来看一个几年前的病例。

     患者陈某,大学期间诊断出“十二指肠溃疡”,由于平时生活没有规律,常常出现腹痛。症状发作的时候口服抑酸药物就能缓解,一直没有去医院看病,溃疡病也就一直处于发作-吃药缓解-再发作-再吃药缓解的状态。他首次就诊是因为大学毕业十年同学聚会后,小陈再次出现了腹痛、黑便,按照以往的办法吃抑酸药,这次却不能缓解症状了。小陈被送到急诊室的时候除了黑便还有呕血的表现,提示消化道出血的量很大。急诊胃镜显示十二指肠严重变形,这是长期溃疡反复愈合的表现;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活动期溃疡,并有活动性出血表现。由于溃疡面积太大,在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后仍然无法控制出血,后来通过血管造影,发现在溃疡反复愈合过程中局部血管形成了血管瘤,这次出血是溃疡导致血管瘤破裂所致,药物对这种类型的出血效果很差,最终通过实施血管栓塞术才使出血停止。小陈这次因为溃疡出血住院18天,血红蛋白最低达到5.4g/dL,共输血1400mL,几经抢救才挽回生命。

     像小陈这种复杂的溃疡出血虽然是少数,但是如果不规律治疗,可以使原本简单的疾病复杂化,有可能出现四大并发症:出血、穿孔、梗阻、癌变,其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对应的表现可以是贫血、黑便、呕血、持续腹痛、反复呕吐、营养不良等。所幸的是由于目前有强有力的抑酸药物和各种对症治疗的手段方法,多数溃疡并发症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得到控制,只有很少数的患者最终需要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而早期诊断溃疡并及时规律治疗是避免并发症最为有效的方法。

User Rating: 5 / 5

Star ActiveStar ActiveStar ActiveStar ActiveStar Active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存在于人的胃里,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人的胃中是强酸的环境,还同时有消化酶的存在,这些都不利于细菌的生存。虽然有很多人曾经在胃黏膜中观察到幽门螺杆菌,但是被当作过路菌,他们一直认为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生存,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的医生沃伦和马歇尔再次发现这种细菌,并且明确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等疾病的关系后,这种细菌才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这两位医生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细菌。

User Rating: 0 / 5

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

哪些中草药和中成药会对肝脏有毒副作用 

         很多人总感觉中草药安全可靠,实际上历代本草、医书对中草药的毒副反应均有明确的论述,现代研究更是对一些中草药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临床上常见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中药有:

User Rating: 0 / 5

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Star Inactive

脂肪肝

(一) 疾病知识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是肝脏对各种损伤产生的最常见反应。临床脂肪肝可以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分。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慢性肝病及肝酶异常的首要病因。

肝脏是人体内脂质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肝细胞在体内脂质的摄取、转运、代谢及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当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B超才能检查出来。而脂肪肝患者,总脂量可达40%~50%,有些达60%以上。

脂肪肝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脂肪肝已成为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二)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因类型

1. 主要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患者有的仅有疲乏感,由于多数患者较胖,很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涨满等症状。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并不与其临床表现轻重一致,部分脂肪肝病人甚至发展至脂肪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阶段,仍无临床表现。

2.常见临床类型

(1)肥胖性脂肪肝: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肥胖者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游离脂肪酸,被不断地运往肝脏,大大超过了肝脏运输代谢的能力导致脂肪堆积而造成脂肪肝,约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注意饮食清淡,不可过饱,多吃新鲜蔬菜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加强锻炼,积极减重,只要体重下降,多数患者的脂肪肝就会明显好转。

(2)酒精性脂肪肝:长期饮酒者75%~95%会有脂肪浸润。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会增加5~25倍。治疗主要应限制饮酒。轻度患者只要戒烟酒4~6周,转氨酶就有可能降低到正常水平。

(3)糖尿病脂肪肝:半数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脂肪肝,其发生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这类病人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同时要注意选择低糖低脂肪低热量及高蛋白饮食,饮食中脂肪热卡占总热卡的25%以下为宜。

(4)快速减肥性脂肪肝:禁食、过分节食或其它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光甘肽,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有研究显示通过单纯节食减肥或药物减肥一个月体重下降10%或以上者发生脂肪肝的可能性很大,而一旦停止体重反弹也会非常快。目前许多年轻人患脂肪肝的原因就是由于盲目减肥引起的。

(5)药物性脂肪肝: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会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致脂肪肝。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砷、铅、银、汞等,此类脂肪肝应立即停用该药,必要时辅以支持治疗,直至脂肪肝恢复为止。

(6)妊娠脂肪肝: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时发病,病情严重,预后不佳,母婴死亡率分别达80%与70%。临床表现为严重呕吐、黄疸上腹痛等,很难与暴发性病毒肝炎区别。及时终止妊娠可使病情逆转,少数可经自然分娩或剖腹产而缓解。

(7)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原因之一,人为地节食、长时间的饥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引起吸收不良、热能供应不足、蛋白质供应低下,导致脂肪动员增加,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出进入肝脏,使肝内脂肪蓄积而造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如重症营养缺乏病人表现为蛋白质缺乏性水肿,体重减轻,皮肤色素减退和脂肪肝,在给予高蛋白质饮食后,或输入氨基酸后,随着蛋白质合成恢复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8)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患者若过分限制活动,加上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肝细胞脂肪易堆积;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更容易发生。控制感染后或去除病因后脂肪肝迅速改善。另外长期胃肠外营养性、某些遗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脂肪肝。

(三) 诊断与治疗 

1.脂肪肝的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和CT检查可粗略判断脂肪肝的有无及其程度,并反映肝内脂肪分布类型,提示是否存在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胆道病变。B超或CT检查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有时候确诊仍有赖于肝穿活检。

临床检查,多数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部分患者由于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肝脏肿大,而易被误诊为肝炎,应特别注意鉴别。

临床上,脂肪肝的诊断应包括脂肪肝的病因及其诱因、程度和分期、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诊断等诸方面。

2.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体重过重和肥胖者发现脂肪肝常提示为恶性肥胖,后者与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死亡四重奏,因这类病人极易合并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当发现有脂肪肝时,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绝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恢复的。

脂肪肝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患者须改变生活方式、节食、运动、禁酒和戒烟,以及控制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充分进行的生活方式治疗后仍不足以恢复正常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则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调脂、降压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等。

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近期预后良好,但远期预后不容乐观。酒精性肝病患者多死于肝病相关并发症,偶尔可死于脂肪栓塞、低血糖和重症胰腺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后优于酒精性肝病,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主要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例,但伴随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可影响其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