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s insufficient to prevent metachronous gastric lesions after ESD.
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足以有效预防ESD术后异时性胃黏膜病变(不典型增生或癌)的发生
Jung S1, Park CH, Kim EH, Shin SJ, Chung H, Lee H, Park JC, Shin SK, Lee YC, Lee SK.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Aug 4. doi: 10.1111/jgh.12687.
译者小结:这项在韩国进行的回顾性研究通过对1041名早期胃癌ESD术的患者的39个月的随访发现:HP感染是导致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仅仅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能有效预防炎症状态下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
背景和目的:早期胃癌ESD术后的患者中经常可见到异时性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对此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阿司匹林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病变的预防作用。
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早期胃癌接受ESD术的1041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每名患者在术后的第2,6,12个月接受内镜检查,此后每年检查一次。根据有无发生异时性胃黏膜病变将患者分为病变组和非病变组,并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未感染组,感染后根除组以及未根除组。
结果:在平均为39个月的随访期内,35(3.4%)名患者发生异时性胃黏膜病变,其中16名发生不典型增生,19名发展为癌。病变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病变组(p=0.02)。尽管非病变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频率高于病变组(15.5% vs. 5.7%),但是二者并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未感染组相比,未根除组患者发生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优势比是7.762(95% 置信区间,1.483-60.854;p=0.02)。而与未感染组相比,根除组患者发生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优势比是8.120(95% 置信区间,1.950-58.985;p=0.01)。
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炎症状态下仅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能完全预防异时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
Comments:目前多数研究认为H. pylori感染是ESD后异时或异位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尽管对根除后效果如何报道不一,多数作者仍赞同根除治疗的观点。
2.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Gastric Tumors: A Meta-Analysis.
荟萃分析:胃部肿瘤内镜切除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异时性胃癌发生的作用
Yoon SB1, Park JM, Lim CH, Cho YK, Choi MG.Helicobacter. 2014 Aug;19(4):243-8. doi: 10.1111/hel.12146.
背景:尽管ESD作为一种对早期胃癌的根治疗法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残留胃粘膜有继发异时癌的可能。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对异时癌有预防作用目前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荟萃分析来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根除幽门螺杆菌与异时癌发生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我们对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以及Cochrane Library的2014年3月31日以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检索,检索条件中没有语言限制。我们收录了所有的相关文献,包括前瞻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以及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效应模型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分析(采用95%置信区间的优势比)。
结果:共有13个符合条件的研究被纳入本荟萃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根除组的合并优势比为0.42(95%置信区间,0.32-0.56),这些研究之间没有异质性(p = .853, I(2) = 0%)。对于三个前瞻性试验亚组的分析也显示根除组患者异时癌的发病率较低(优势比0.39,95%置信区间,0.20 -0.75)。本荟萃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了早期胃癌ESD术后患者异时癌的发病率。
1、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不能作为东亚国家诊断胃癌的肿瘤标志物
Zhao Z, Li Y, Liu S, Fu W.Tumour Biol. 2014 Aug 29.
胃癌(G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 已有很多报道显示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已公布的数据是不确定的。因此,本研究通过荟萃分析以评估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在胃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者进行了综合搜索以确定符合条件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敏感性、特异性、诊断比值比(DOR)和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纳入符合所有入选标准的12项研究共1524例患者和3,324名对照者。结果显示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在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为0.71(95%CI为0.69-0.73),特异性为0.40(95%CI为0.39-0.42),DOR为2.11(95%CI为1.55- 2.8)和曲线下面积为0.636。我们的荟萃分析表明,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不应被用于筛查胃癌。
Comments:H.pylori感染虽然是胃癌的危险因子,但不足以作为诊断或筛查胃癌的标志物,即便在胃癌高发的东亚国家也是如此。
2、Th22细胞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的促炎反应作用
A pro-inflammatory role for Th22 cells in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gastritis.
Zhuang Y1, Cheng P1, Liu XF2, Peng LS1, Li BS1, Wang TT1, Chen N1, Li WH1, Shi Y1, Chen W3, Pang KC4, Zeng M5, Mao XH1, Yang SM6, Guo H6, Guo G1, Liu T1, Zuo QF1, Yang HJ1, Yang LY1, Mao FY1, Lv YP1, Zou QM1.Gut. 2014 Aug 18. pii: gutjnl-2014-307020. doi: 10.1136/gutjnl-2014-307020.
目的:辅助性T(Th)细胞反应对于幽门螺旋杆菌诱发胃炎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TH22细胞属于一种新发现的Th细胞,但它们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的相关性未知。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PCR和ELISA分析,在细胞、蛋白和转录水平上检测来源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和小鼠的胃组织样本。同时,检测由白介素(IL)-22缺陷和野生型(对照)的小鼠获取的胃组织。由促炎细胞浸润和促炎性蛋白的产生判定组织炎症程度。分离胃上皮细胞和髓源抑制细胞(MDSC)以刺激和/或培养用于TH22细胞的功能测定。
结果:TH22细胞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和小鼠胃黏膜均存在聚集。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产生IL-23促进TH22细胞的极化,TH22细胞的极化导致了胃黏膜炎症加重。CXCR2依赖的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流入是该炎症的特征之一。胃上皮细胞在IL-22诱导下生产CXCR2,介导MDSCs迁移。在IL-22的影响下MDSCs产生促炎性蛋白质,例如S100A8和S100A9,并抑制Th1细胞的反应,从而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发展。
结论:本研究阐述了一个新的调节网络,涉及幽门螺旋杆菌、DCS、TH22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肌源性干细胞,它们在胃微环境中共同发挥促炎作用。因此,抑制TH22-依赖途径有望成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有价值的策略。
3、预防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Preven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hood
Yucel O.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Aug 14;20(30):10348-10354.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尽管其感染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均有下降但依然很普遍。本文对重要出版物上关于儿童HP的文章进行了总结,着重关注感染的发展传播途径及来源和儿童感染的预防措施。从PubMed文库中选出合格的文献。
关键词:儿童;生长迟缓;幽门螺杆菌;缺铁;流行;预防;传播
核心提示:本文关注感染HP的传递途径、来源和儿童感染的预防措施。降低HP感染传播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女性如何保护自己和她们的孩子远离HP感染。当公共卫生和日常卫生得以改善,HP感染率可能会显著下降。
{jcomments on}
2014年4月幽门螺杆菌研究文献精选
1.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arrett's epithelial dysplasia.
Barrett's上皮不典型增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Fujita M, Nakamura Y, Kasashima S, Furukawa M, Misaka R, Nagahara H.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Apr 21;20(15):4353-61. doi: 10.3748/wjg.v20.i15.4353.
摘要:
目的:阐述关于小段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研究纳入2004年到2008年在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Aoyama医院行内镜检查并经活检确诊的151位BE病人。BE的诊断基于内镜下发现的食管的移行胃黏膜或接近胃食管交界处出现柱状上皮。按照胃肠道上皮肿瘤的维也纳分类标准将不典型增生分为3个级别(轻度、中度、重度)。分析人体测量数据和生物化学数据以确定BE不典型增生的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和p53的免疫组化染色表达。
结果:通过组织学特点将病人分为3类:特异的柱状上皮(SCE)(n=65);交界性上皮(n=38)和胃底上皮(n=48)。从SCE类型的BE发生不典型增生和腺癌的几率明显高于其它2种类型。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体重、p53过表达、和低舒张压与BE的不典型增生有关。相反,体重指数、腰围、代谢综合征、血糖和脂质代谢相关变量代谢与不典型增生无关。多变量逻辑分析表明SCE类型的BE病人中,p53过表达(OR=13.1,P=0,004),幽门螺杆菌感染(OR = 0.19, P = 0.066),舒张压(OR = 0.87, P = 0.021)是BE病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53过表达是BE不典型增生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舒张压与BE不典型增生负相关,很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Hp根治与胃癌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10年的随访研究。
Zhou L, Lin S, Ding S, Huang X, Jin Z, Cui R, Meng L, Li Y, Zhang L, Guo C, Xue Y, Yan X, Zhang J.
Chin Med J (Engl). 2014 Apr;127(8):1454-8.
摘要:
背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潜在持久的引起胃肠道粘膜损害的原因。该研究通过对Hp持续阳性与根除患者的10年随访,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方法:初筛的1006位成人中选取552名HP阳性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T; n = 276)或安慰组(P; n = 276)。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实验的基础上,T试验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1周;P组则服用安慰剂1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行C13尿素酶呼气试验,T组88.89%的患者HP阴性。所有的试验者在治疗后的第1、5、8、10年均接受内镜和组织学随访。
结果:HP根除1年后,T组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轻于P组,这种情况持续见于根除的10年内。随访10年中两组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程度均持续加重。腺体萎缩程度在胃窦和胃体部位均有加重,而肠化程度只在胃窦部位加重,且P组比T组更明显。在10年期间,9例病人诊为胃癌(T组2例;P组7例,P=0.176)。将胃窦和胃体未出现粘膜萎缩者纳入的话,P组入选者的胃癌发生率远远高于T组(n = 0, P = 0.013。
结论:HP根除可能极大的消除和阻断胃肠道粘膜炎症,延迟肠化和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根除HP,特别在HP感染的早期进行根除对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有益。
高暴露,自发清除,较低的现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尼克圣巴西莱的研究。
Luzza F, Suraci E, Larussa T, Leone I, Imeneo M.
Helicobacter. 2014 Apr 23. doi: 10.1111/hel.12133. [Epub ahead of print]
摘要:
背景:现今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的暴露程度,现症感染的流行与发病率,及普通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意大利南部小城镇(932位居民)的595位受试者(3—97岁)和157位受试者(12—82岁),入选时没有现症幽门螺杆菌感染,于10年后再次检测并做问卷调查。以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现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检测血清VacA 和CagA抗体。
结果:518位行13 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清学检查的受试者中310位(59.8%)UBT阳性,479位(92.4%)VacA 阳性, 369位(71.2%) CagA 阳性.。UBT阴性并血清学阳性的受试者为169位(32%),分别占从十岁以下到90岁的1(14.2%)至29(82.8%)。与UBT阴性并血清学阳性者相比,年龄、女性和人口密度是UBT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十年后,157位受试者中UBT转阳性者为4 /157(每年0.25%),血清学VacA或(和)CagA转阳性者为17/26(每年6.5%)。
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具有较大可能自发清除的动态事件。自发清除更易于发生在青年、近年,不拥挤的居住环境及男性。它比既往观点认为的更易于自发清除和复发,这意味着当前发病率的下降并不是因为感染率的下降而是自发清除的增加。
一个假说:美国急性心脏事件的显著下降暂时可能与十二指肠溃疡及Hp感染的减少有关。
Hughes WS.
Helicobacter. 2014 Jun;19(3):239-41. doi: 10.1111/hel.12123. Epub 2014 Apr 1.
摘要:
背景:过去的半个世纪,三次美国战争中军人的尸检报告显示,连续的健康青年男女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显著下降。
目的: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发病率的下降与已经报道的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下降进行比较。
方法:研究纳入了出生于1930—1980年的年轻男女的三组连续样本,调查了他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结果:在1930年左右出生的军人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下降。1970年开始,美国人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趋势。在已发表的研究表明1960年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也开始下降。由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30岁和40岁左右,因此1930年出生的人首先出现了十二指肠溃疡和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病率下降。
结论:研究表明,急性心脏事件的下降暂时可能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的降低,即Hp感染率的下降有关
Page 5 of 5